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Stuhleck




為了一嘗滑雪之樂 在維也納特別報名了當地的滑雪之旅 車站集合後 會有遊覽車統一接送遊客到當地住名的阿爾卑斯山雪場 因奧地利官方語言為德語 遊覽車上講解時也都只有德語 一路上遊客們都很興奮 前面的一群女孩子敲敲打打 一路唱著歌 還不時的掏出懷裡的canteen 對 就是裡面裝滿烈酒那種鋁製水壺 一人喝一口 傳來傳去 還自備了至少3.4打的啤酒混搭著喝 吵吵鬧鬧中 旁邊的大鬍子老兄竟還可以閉目養神 神遊太虛

在遊覽車慢慢的往上爬升到雪場的路上 也可見外面景致的轉變 從一開始低海拔的植物慢慢的看到地上的積雪也越來越多 最後到了類似雪場的地方 遊覽車赫然停止 導遊就開始講話  突然大家開始騷動 因我們不黯德語 又人生地不熟 整台遊覽車上也只有我們是亞洲人 深怕錯過甚麼要注意的事情 趕緊詢問前面的女生 保佑他們會講簡單的英文 他們回頭看了我們一眼 只講了一句 "你們要到Stuhleck(目的地雪場) 就下一站下車吧" 馬上直覺回問 "就這樣嗎!!!"心裡想導遊至少講了5分鐘耶 前面的女孩子點點頭就轉回去了 心裡突然想起了一部電影 Lost in Translation的橋段 男主角大老遠飛到日本 以拍廣告為生 工作中 導演用日語跟他講了一大堆 旁邊的翻譯只跟他說了一句"just smile" 

不同的語言溝通固然有一定的困難度 不從文學的角度來討論 單純溝通而言 一大段的語言竟然可以只被簡化到一句話 我們平常再跟人溝通中倒底說了多少廢話 浪費了多少的時間在溝通上 是否話說得越多 要傳達的意思越偏離主題? 簡單扼要不是很好嗎? 聖經的故事中 上帝看到世上的人們同心協力想蓋一座直達天上的巴比倫塔 於是上帝給了我們不同語言 世上的紛爭就此而起 

世上很多的爭執就是從很多不必要的語言產生不良的溝通開始 語言的本質原本就是人與人溝通的工具 為什麼不可以被精簡 我不禁深深的省思 我們平常是否講了很多不必要的話 少思考了很多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